第414章 大棒!-《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至于刘荣‘托’赵禹转告的张恢张子,则是先帝老爷子的恩师:晁错早年的学师。

    拜弟子晁错所赐,如今的张恢,已隐隐成为了法家内部的话事人。

    刘荣很确定,都不需要赵禹具体去说些是什么——只要今年秋闱,法家没有哪怕一人通过科举的消息,送到那位张恢‘张子’面前,其他的事,就不必多言了。

   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。

    有了这次的教训,下一次科举,法家必定会以更让刘荣顺眼的姿态,出现在长安城的街头巷尾。

    敲打完法家,刘荣自然也没漏掉另一大难。

    “及仲尼之说~”

    “唔,便劳烦魏其侯,修书转告欧阳和伯——欧阳生;”

    “便说儒家之士,多长于经义,而短于实践。”

    “故今岁秋闱,儒家之士,或多有落榜。”

    “还望欧阳公约束门徒,另广告儒家其余诸学,如鲁儒、齐诗等学——朕兴科举,乃为国选材、纳士;”

    “学无所成、德无所全者,便莫派来长安自取其辱,辱没师门了……”

    相较于法家‘今岁秋闱不录’的一刀切,刘荣对儒家显然还是留情了。

    没办法;

    今年秋闱,儒家来的人实在是太多——足足占了七成有余。

    先立下‘法家士子皆不录’的弗莱格,今岁秋闱,刘荣已经损失数百上千的考生。

    若是再来一句‘儒家士子亦不录’,那也不用搞什么科举了;

    直接把剩下的千儿八百号人召入宣室,来一场殿室就完了……

    至于刘荣托请御史大夫窦婴这个‘当世大儒’,转告当世《尚书》传人、济南伏生唯一的传人:欧阳和伯,则是向儒家透露了一个不算隐晦的信号。

    ——治《尚书》的,才是我汉家最需要的儒学人才。

    一如太宗皇帝年间的贾谊贾长沙、计相张苍等。

    这也算是刘荣通过皇权,轻轻抬了欧阳和伯一手,使其在儒家内部诸多学派中,享有更大话语权外,针对儒家学术、思想改造的一次尝试。

    考试范围已经划给你了:治《周易》的,原则上来者不拒,治《尚书》的,无条件高看一眼;

    剩下的,就看儒家懂不懂事儿了。

    法家、儒家都敲打完了,就该轮到消极怠战,高傲的不掺和此次科举的黄老学了。

    “及黄老……”

    故作迟疑的沉吟一声,惹得殿内接连抬起几十颗原本低垂的头颅,刘荣终是怪笑着摇摇头。

    连道几声‘罢了’,旋即低下头去,自顾自沉默下来。

    对于黄老,刘荣的期望不大。

    ——不指望黄老学能触底反弹,重新成为汉家的执政学派;

    只是哪怕要退出权力中枢,刘荣也希望黄老学可以退的更体面、更有骨气。

    而且在淡退出权力中枢之后,也别自暴自弃的去修仙问道,搞什么道家。

    就像一个退役的运动员一样,乖乖在替补席坐着,等下一次华夏文明需要自己了,再披挂上阵就好。

    只不过,作为汉家的开国执政学派,黄老学在如今汉室朝堂的影响力,终究还是统治级的。

    尤其东宫长乐,还有一位太皇太后,在为这个无论整体精神层面,还是个体物理层面,都‘垂垂老矣’的学说撑腰。

    所以,对于黄老学,刘荣不方便太过直接的口头敲打。

    一声迟疑的沉吟,外加苦笑间几声‘罢了’,以及一个失望至极的眼神,足够了。

    刘荣很确定,今日这场朝仪结束之后,得知自己表态的黄老学,也必定会做出反思。

    至于反思结果,刘荣不在乎。

    派几个人象征性参加一下科举也好,珍而重之的应对科举也罢,继续对科举无所屌谓也行。

    终归是要做出变化的。

    几十年来,都始终一成不变——连内部秩序、学说传承都没咋变过的黄老学,总该做出些许变化了……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